原产地的含义及国际原产地标准
产品的原产地(the Origin of goods)是指产品的来源地,即货物的开采地、提取地、收获地、出产地、生产地、制造地或加工地。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原产地是指产品的“法定国籍”,即产品属于哪个特定国家(地区)。一个产品只能拥有一个的原产国(地),即原产地具有唯一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当今全球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多个国家进行生产加工,使用了多个国家的原材料、配件、元器件,这样使用了多国“生产要素”的产品到底应该属于哪个国家(地区)?这其实就是对国际加工产品原产地的认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原产地规则应用而生。原产地规则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贸易统计和关税计征的需要。
目前国际上关于原产地规则和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多边国际条约上:第一个是海关合作理事会(CCC)于1973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41/42届年会上通过并于1974年生效的《简化并协调海关手续的国际公约》(通称《京都公约》),该公约中首次列示“全部产地生产标准”和3种“产品实质性改变标准”——税目目录改变标准、加工工序标准和从价百分比标准。第二个是WTO成员于1994年在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原产地规则协议》,另一个是WTO的《原产地规则协议》。该协议仅涉及“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除含有若干原则性规定和程序规则外,协议还制定了一个三年工作计划用来编制一套国际共同标准。但是由于在一些问题上各国不能达成一致,该计划迄今未能完成。
根据以上公约,原产地标准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完全获得产品标准”,即完全使用本国的原材料在本国范围内生产制造的产品则以此国为原产地,这个标准比较严格,但是基本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在实践中少有争议。二是“实质性改变标准”,其中包括税则归类改变标准、增值百分比例标准、生产或加工工序标准,“实质性改变标准”是专门用于确定国际加工产品的原产地。税则归类改变标准是指在最后一个国家(地区)生产加工后产品与使用的原材料、配件在税则归类目录发生了变动,则认为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此国(地区)为产品的原产地。增值百分比例标准是指加工产品只有在某国(地区)加工后的产品增值部分达到一定的百分比或者使用的外国原料(或本国原料)低于(或高于)某个比例,则认为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生产或加工工序标准是指只要在某国进行了规定的生产或加工工序,则认为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由于这两个国际公约都仅仅是协调方案,而不是关于原产地的实体性规则的统一方案,只具有宽泛的原则性指导作用,而没有强制性作用。因此,各国都根据本国利益制定了自身的原产地规则和标准,各国原产地标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实质性改变标准”,例如,欧盟和日本采取的是关税税目变化标准,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采用增值百分比标准,各国制定的增值百分比也不同,美国规定本国增值率不能低于35%,加拿大则规定不能低于60%。